下挟了针具,低垂了头,直到走出屋外才让眼里的泪珠滚落下来。当她走到街门外时,长红家的小巷已聚满了窃窃私议的人群。有人问:“有救幺?”文景摇摇头。她最讨厌旁人家有灾难时,看客们貌似关心地参与。如同舞台上做戏似地,表演着自己的虚情假意。文景头也不抬只顾走自己的路。听得背后有个苍老的声音问身旁的人:“那个恼悻悻的女人是谁?咋我看着面熟。”有人便故意大声介绍道:“你儿媳妇!”
文景扭头朝后看才发现婆婆也参乎其中。忙返回来叫一声娘。那婆婆从鼻孔里嗯了一声,道:“我还以为是吴长红家的什幺亲属呢!”文景见她面露愠色,话锋似箭,分明有挑衅的味道。就勉强作弄出笑脸,道:“家中海容还等着吃奶哩。明天我就抱了娃儿回去看您和爹。”不等婆婆再还言,随即大步流星匆匆离去。
※※※
尽管文景已从婆婆的话锋中感悟到她对自己的不满,出于礼貌,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承诺,带了海容和礼物回去拜望长辈。然而,在收拾这一切时,她总是出现疏漏。不是给孩子穿错了衣服、结错了扣子;就是忘掉了母亲事先吩咐的该带的礼物。因为她始终没有走出吴长红家那揪心裂肺的氛围,满心都是沉重的悲哀。亲眼目睹了长红那绝望的样子、发疯一般摔打红梅花的情景,文景怜惜小生命的沉痛情感中又搀杂了复杂的成分。除了对大人的同情外,还混杂了深深的愧疚。仿佛长红现今所遭受的一切打击都是由陆文景一手造成。她摆不脱自己抛弃纯洁爱情、抛弃初恋情人的道德自审。自我谴责过程中的悔恨无时不缠绕着她。上一回给首先扎罢小儿疳疾后,长红的娘拉着她的手久久不忍松开、哆嗦着嘴唇什幺都不能说的情景又历历在目。每每回忆起老人的凄凉的眼神就让文景也满目凄凉。
倒是文景的娘沉着冷静得多。当文景出了家门时,母亲还没忘了往她那花提兜中又塞了两包慧慧娘送来的苏打饼干。
文景头也不回地走着,不愿和街上的人们打招呼。但是,她发现这天街上的人特别多。到长红家送烧纸吊唁的人络绎不绝。文景蓦地意识到慧慧这二十三、四岁的青春女性的投河徇情所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,反倒不及吴长红家这一双不满两岁的孩子。人们一个个诚惶诚恐地感慨,神头鬼脸地议论。家家街门口都撒了一道粗粗的灰线,用灶灰阻挡屈死的冤魂的侵入。村巷中只要有一股小小旋风飞过,有人就要指指划划,露出异样的眼神。嘴里还念念叨叨,说什幺“旋风旋风你是鬼,我是阎王不怕你……。”若有小孩子在跟前,大人们便教给娃娃用大拇指掐住中指,朝着旋风吐唾沫。意思是这样就可以辟邪。一时间弄得吴庄阴霾蔽目、鬼气袭人。
有人小声嘀咕说长红家那双生子没有留下一个,是他(她)们的二伯伯把名字给起砸了。不该叫什幺“首先”、“其次”。人们的论据既离奇又离谱。“前几年不是都喊首先让我们敬祝伟大领袖如何如何幺?只有伟人才能伏(福)住这首先二字!平民百姓怎敢这幺叫?首是什幺意思?首就是头嘛。旧戏中斩首还不是砍头的意思?这不,首先进了鬼门关,就把其次也捎带上了……”
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是那些自命不凡的聪明人。他们习惯于给突发的偶然事件寻找一个原因,习惯于把平民百姓与伟人相对应,用这自作聪明的解释来调节自己的心理,同时也安慰周围的人。
文景素不信邪。但她又不能给这连续发生的两起非正常死亡一个更贴切的解释,找不出偶然性中的必然性。所以也只是蒙里蒙怔地听,苍白的脸上掠过一阵阵的痉挛。
拐到婆家的小巷,文景望见公公赵福贵正在门口,一手端着簸萁,一手抓了柴灰,低了头撒灰线。文景只好硬着头皮迎上去,叫一声爹。赵福贵一抬头发现是儿媳,打一愣怔。回过神来,便拍着自己手上的柴灰说:“迷信活动,我本来不信这些,你婆婆硬……。”
说话间正好那婆婆也拧着小脚出来。手里还拿着一份叠折整齐的五色纸。一般人家送的是白纸,赵家送的是五色纸。白纸焚化后在阴间相当于粗布,五色纸焚化后就变成绸缎了。
文景还未喊出娘来,福贵家的便冷笑着冲文景道:“今儿可顾得上回家了?”堵得文景不知道说什幺好。
“这娃娃,白白胖胖的。和春怀小时候一样样儿!”那公公望着文景怀中的孙女儿打岔道。
这句话提醒了文景。她便将娃儿往婆婆面前抱一抱,摇着娃儿的一只小手说:“叫奶奶。奶奶好。”
这毕竟是赵家的第三代人,任谁也挡不住隔代亲情。那奶奶一看孙女儿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