差不多的格局吧!电视里所见到的,永远是那么一部分。让人们以为它当真和一座城镇一样广阔。
五分钟后,她到达西栅门口。也许是因为晚上,这儿并不热闹。她有些怀疑司机是不是将她放错了地方。朝着有光亮的地方走去,在服务中心买了票。服务中心的装潢是江南常见的青墙黛瓦。大厅灯光温和,给人一种平静温暖的感觉。她只想尽快找到地方住下,明天再好好看看这座水乡的美貌。乘船来到景区内,在总服务台要了青年旅社的一个床位。也想过住民宿,想想还是不要太浪费。她要在这里呆三天,将这座水乡看个腻。
随便吃了自己带来的食物,边走向自己的住处,边看着四周的景色。这儿,比想象中静。水面倒映着两排的灯光。有船划过,船桨荡起细微的声音。这里的夜晚,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。没有灯火阑珊,没有热闹的人群。它只像一个安静入睡的孩子,任何事物也搅不了他的安宁。道路两旁的小店也是一样的安静。主人坐在屋内边看店边和其他人聊天,不在乎是否有客人光顾。他们的泰然自若,安静自处让她满心喜欢。
来到前台领取钥匙。用相机拍下柜台上可爱的梨。住的是四人间,下铺,靠墙。很快梳洗好,躺在床上看书。不愿再外出看看,不愿一次性将这座水乡的所有美好统统看完。
她时常想起母亲。外出至今,每天都会想起母亲。似乎明白了她为何这般固执的行走在路上,可仍旧不愿意承认自己懂得她,理解她。伊水从来只将母亲视为一个自私的人。对待自私的人,唯有自私。她这样认为,不给他们之间任何一点可能。
第二天醒来,来到西栅大街上游走。在一家百年老面店吃了一碗面,然后在旁边买了一个梅菜馅的烧饼。相机基本上没有停过,不停地为她记录着她所见到的一切。路过邮局,想买些明信片寄出去。思量再三,最后还是迈步离开。她不知道该寄给谁。这世间唯一一个和她相亲的人,也远在天边,居无定所。何况,她根本不想去联系她,不想和她有什么联系。就这样站在这里,等待她不时寄来的信。
她说。伊水,你始终与众不同。这世间在繁华美好,亦是无用。你再美好,优秀,也无人可以与你分享。这就是你的人生,注定一个人走下去的人生。你不似他人,可以拥有平凡的幸福。也许,太过艰难,艰难到,你不以为它能实现。
她走进一个专门买油纸伞的店铺,对每一把伞都很喜欢。最终,还是没有将它们中的任何一把带回去。若买回去,必定是被丢弃在角落,不闻不问。直至哪天连它的存在也厌恶,丢弃在垃圾堆中不曾多看一眼。她自是知道,喜欢的东西唯有远观。得到得不到,是另一回事。
路过一家糕点店,买了一个定胜糕。喜欢它的模样和口感,是江南特有的糯香口味。回味再三,还是忍不住折回去,再买了两个,一手一个。像极了一个贪吃的孩子,只恐手不能多拿几个,不然必定多买几个,好叫她一路吃过去。
街道上很安静。游客们零零散散,自由自在的参观。没有大批大批的旅游团,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。仿佛,都是这儿居久的当地人,习惯了这里的一切,不吵不闹,悠然自得。她想起幼年在电视上看过的一个画面。也是这样的青石小道,路上熙攘有声,孩子光着脚丫跑过,发出银铃般悦耳的声音。
走到尽头,唤了船家,坐在船上慢悠悠地划向河的另一头。桥上不断有人拍照。她不由想起古诗“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”。只是诗中描写的是艳人的扬州,不是这儿,安静的水乡。她仿佛是醉了,一直沉溺在这水乡,不肯醒来。只愿一直沉醉于此,自此不再醒来。
☆、第三节 情愫
离开乌镇的那一天,下雨了。不大,梅雨季节常见的yIn雨,洋洋洒洒,朦朦胧胧。她睡至午后,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书,听到窗外细雨敲打窗户的声音,“沙,沙,沙”她抬头,看见空旷的广场冷清,没有一人。没有了阅读的心情,想写些什么。寻出纸笔,忽然想是否应该给母亲写一封信,告诉她自己今日如何,如同她写给自己的信一样。她在信纸上写下“蓝珊”后,就再也不知该写些什么。成年后,她已不称她为母亲,更少叫她妈妈。她一直认为她配不上这个称呼。良久,她才写下“一切安好”。
原来,哪怕心中有千言万语,最后也只能以这个四个字表达。伊水将信揉作一团扔进垃圾桶。她自是知道自己一切安好,所以勿需再报平安。想起她寄来的信中,也有这样短的信,才明白这背后有多少话是未可以表达的。伊水并不以可以一点理解母亲二高兴。她只知道,若时光倒流,回到那日,母亲仍会自己离开,独自去赴那场危险。她仍被隔绝在母亲的世界之外。
蓝伊水,万事皆可安好。她笑,拿起身边的行李走向雨中。
会议终于结束,宋延年得空来到乌镇。他不停地祈祷可以在这儿遇上蓝伊水,这样自己不会白来这里,不会失望而归。下车后,他直接坐车去西栅。蓝伊水喜静,不应会在东栅逗留。可是,这终究是他的猜想,没有任何根据。